一、机器人工程专业
专业代言人简介:
郭建亮,副教授,机器人工程专业负责人。2006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,获博士学位;2014年赴德国耶拿应用技术大学和萨尔兰工程和经济应用技术大学访学。主持、参与国家级、省部级、厅市级科研与教研项目10余项。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,其中SCI论文5篇,机械领域TOP期刊论文1篇。申报发明专利、实用新型专利多项,其中1项荣获第一届宁波市高价值专利大赛发明优秀奖。开发智能磨削系统等专用科研设备6套。指导学生参加RoboMaster竞赛,获得国家级二等奖1项、三等奖1项,浙江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一、二等奖各1项。
研究方向:
生物制造、精密制造、工业机器人。
专业认知:
机器人工程专业是典型的学科交叉型专业,学生需掌握机械制造、电气控制、软件编程以及产品设计等诸多领域知识和技能。专业课程覆盖面广,主要有:机器人设计概论、机器人学、机器人系统设计与实战、3D建模与仿真、自动控制原理、电子技术、电路设计与制作、嵌入式系统及机器人应用、工程力学、工程图学、机械设计基础、机械制造基础、数据结构。本专业设置了大量项目制教学环节,要求动手实践的课程占比显著高于常规工科专业。以“注重理论基础,贴近工程实践”的理念,培养适应时代,面向未来的新工科人才。
二、人工智能专业(机器人方向)
专业代言人简介:
张浩向,工学博士,本科毕业于湖南大学电子工程专业,博士毕业于英国巴斯大学。曾任职于英国Imagination Tech.Ltd.公司,从事算法开发工作。现任宁波工程学院机器人学院副院长,机器人学院人工智能专业负责人。
主持教育部协同育人计划项目一项,参与国家与省市级各类科研、教研项目8项。获宁波工程学院教学设计与创新大赛特等奖,宁波工程学院双语教学竞赛一等奖,宁波市高校双语教学竞赛一等奖;主持设计和开发了机器人学院的MADE系列项目课程,推动设置了“宁波工程学院数值量化分析与工程设计竞赛”。主持《数字时代的智能技术》获评浙江省精品线上课程;指导学生参加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,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项,二等奖1项,三等奖2项。参加浙江省机器人大赛,获得三等奖3项;参加美国数学建模竞赛,获得三等奖2项。
研究方向:
数字图像与视频压缩与处理,机器视觉,人工智能在图像方面的应用等。
专业认知:
人工智能是学界研究的热点,在近年来吸引了十分广泛的注意力与研究兴趣。很多人误把人工智能当成是近年出现的新技术,却忽略了人工智能的技术概念已经有进数十年的历史,经历过数次的高潮与低谷。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热点技术与各类产品反映了理论进展、工程技术与产业积累的全面进步与突破。人工智能技术内涵广泛,应用范围覆盖各行各业。机器人产业与人工智能结合的应用场景非常多,人工智能技术有效地为机器人技术赋能,为各类相关的应用和产业提供了崭新的发展前景。机器人学院的教学模式注重贴近实际,采用项目化教学,为人工智能,以及机器人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更为务实、贴近真实场景的训练机会,助力青年学子在工程实践中从事相关产品的设计、开发、生产和运维等各类工作。
三、工业设计专业(机器人方向)
专业代言人简介:
姜超,副教授,设计学博士,机器人学院工业设计专业负责人。过去5年,主持省市级纵向研究课题10余项,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;秉承以系统的研究态度探讨设计议题的解决预案,主持完成包含产品设计、服务设计、包装设计、界面设计等内容的横向课题20余项;所完成设计项目在2019年和2021年两次获得宁波市政府“和丰奖”奖励,各类专利授权20余项。
研究方向:
主要从事设计教育、设计思维以及融合人工智能的设计方法研究。
专业认知:
工业设计是协调批量生产和大众消费两端的专业职能,需深入探讨用户内在心理和社会技术外在背景两个层次的问题。在当前互联网、物联网、大数据普遍建构的智能交互社会技术背景下,产品“开发-制造-使用”整个过程中,所有关联者对体验需求的期望,已经远远突破传统的物理交互层面。机器人学院工业设计专业,侧重于智能交互方向,需要学习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各项前沿技术,学生以大数据探讨社会实际需求,在智能制造跨领域交叉实践中,塑造符合市场与行业趋势的构思表现能力,建构产业、社会、消费者共同认可,涵盖软硬件的系统性解决方案。
四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(机器人方向)
专业代言人简介:
廖远江,副教授,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负责人。在大学从事教学、科研、管理工作至今已经27年。曾就职于昆明理工大学自动化系,教授《自动控制原理》、《自动检测技术》等课程,兼任自动化系团总支书记。2011年8月调动工作到宁波工程学院电信学院,担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负责人;2013年被评为宁波市“优秀班主任”;2017年8月-2018年8月赴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访学。2018年进入机器人学院后教授《电路原理(双语)》、《传感器原理与工程应用(双语)》、《电气控制和PLC应用(双语、校企合作)》、《过程控制系统(双语)》、《运动控制系统》等专业核心课程;熟悉SIEMENS PCS 7、SIEMENS Portal、NI LabVIEW、FANUC Roboguide、MATLAB等专业软件并应用于教学和科研。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教材《虚拟仪器技术及其应用》、副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教材《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》;发表论文10多篇(其中EI检索4篇);主持教育部协同育人计划项目两项;《电气控制和PLC应用》被认定为2022年省级一流本科课程;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企业项目设计8项。指导的优秀学生先后进入西门子工业自动化产品(成都)有限公司、国家电网、固高伺创驱动技术(深圳)有限公司、宁波均普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工作。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A类竞赛-“CIMC“西门子杯”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”十届,先后获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3项,全国初赛特等奖1项、一等奖3项、二等奖19项、三等奖26项;省级A类竞赛-“浙江省大学生智能机器人创意竞赛”二等奖2项、三等奖3项。
研究方向:
测控技术、运动控制技术、智能机器人(系统控制/多机协同/场景应用)技术融合研究。
专业认知:
电气工程学科是一门历史悠久、涉及范围广、与其他学科联系较为密切的学科,其中电子信息、通信工程等学科是由电气工程学科派生出来的。电气工程与电能的生产和应用相关。电是能量转换的枢纽和信息的载体,最便于远距离传输、分配和控制。当代高新技术都依赖于电能。电能是计算机、机器人的能源;电能为先进的工农业生产过程提供了保证;电能使当代先进的通信技术、现代化运输手段得以实现。电气工程是国防安全、科学技术创新等重要支撑学科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电器、航天、工厂、军事等领域中去,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新技术行业的发展,尤其在科学技术的研发和运用、促进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中,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已经成为了标志性的学科。由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国家的关键学科,在就业方向上比较多,也具备相对好的就业前景。结合绿色、节能、环保为原则的电气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对电气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,本专业围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、工业自动化、智能电网以及工业机器人系统等方面展开教学和科研工作。
五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(机器人方向)
专业代言人介绍:
沈天曜,工学博士,本硕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,2020年博士毕业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。现任机器人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负责人。发表SCI、EI论文多篇,主持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一项。参与教学工作以来学生评教分数名列前茅,获得2021年浙江省第十二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科组一等奖,指导学生参加Robmaster机甲大师赛、浙江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竞赛,获得多项荣誉。
研究方向:
机械结构设计及优化、软体机器人学、柔顺机构学、生物力学
专业认知:
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研究机器人及各种机电产品从设计、制造、控制到应用的综合技术学科,主要包括机械的组成原理、运动分析方法、力学分析方法及电气控制原理,各种机电产品的设计技术、制造技术、控制技术、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等。随着微电子技术、计算机技术、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与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相互交叉、渗透、融合,使传统意义上的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得到质的飞跃,形成了现代先进制造技术。该专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,对其他技术领域起着支撑作用。各种自动化机械装置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,降低了劳动强度;精密与超精密机械制造为生物医药、航空航天、集成电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与装备保障。